查看原文
其他

史上最长春节,宅在家里的你和爸妈互相折磨了吗?

说姐 精英说 2021-06-17


史上最长的春节望不到头,蹲守家中、宅到发霉,看着每日新闻心情忽上忽下,曾经天天吐槽996的你,可能想象不到有一天,自己会迫不及待想去上班。

 

如果宅在家只是抱着手机吃吃瓜,也不是那么难熬,最可怕的是家里还有两老时时盯着你,准备发动一通数落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


看看下面的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: 


天天就知道捧个手机,你眼睛还要不要啦,手机我拿走了!

 睡到现在还在睡,晚上不睡,早上不起,这么懒以后哪个婆家要你啊!

 抱个猫那么开心,怎么不见你看到我笑这么开心啊!猫毛影响呼吸不知道吗!

 怎么还不找男朋友,你找个对象这么难嘛,是不是没努力!还是没人要啊?

 

有数据显示,2/3与父母同居的成年人表示,自己与父母仅有的交流方式就是争吵。当然,不与父母同居的年轻人也做不到不挨骂过完春节,爸妈见到你的欢喜早在假期第三天就化为了嫌弃,更是在超长假期里愈演愈烈。

 

过去还能出个门躲一躲,见个朋友缓和一下,现在只能迎头而上,努力克服。只是每每开口,结果总是自己憋屈,爸妈气急,得不偿失。


图片来源:Yoko Nakajima

 

想想自己平时跟同事、朋友间,那也都是口碑不错的好脾气,怎么到了家里就只有吵不完架呢?


长假漫漫、出门无望。不如就来了解一下,这让你天天哭喊“人间不值得”的家庭争吵,到底为什么总是霸占你和家人的相处时光?

             
图片来源于电视剧《小欢喜》

  

无界限感的过度控制

 

首先,在每一个被父母喋喋不休的孩子背后,藏着中国式家庭由来已久的问题:无界限感的过度控制。


导演徐峥就在贺岁大片《囧妈》中,就生动诠释了有一种爱叫做“你妈觉得你饿,你妈觉得你冷,你妈觉得你膀胱该排水”。

 

影片几乎全程发生在6天6夜的封闭火车内进行,但是比封闭空间更令人窒息的是典型中国式母亲的超强控制欲,几乎每位看过影片的年轻人都表示,真的是“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妈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图片来源于电影《囧妈》

 

黄梅莹饰演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热衷管天管地的操心母亲,尽管儿子已人到中年,还是把他当作一个无法自行生存、自主判断的宝宝。

 

不喜欢吃小番茄?就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不停喂食,因为她觉得对你好。喜欢吃红烧肉?那就得控制你,一块都不能多吃,因为她觉得对你不好。


管你身材,管你和异性交往的界限,管你什么时候生孩子,甚至连什么时候上厕所都要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
图片来源于电影《囧妈》

 

如果遭到反驳,一句“为你好”和“我是你妈”就是终极答案。是不是很像自家那位对你定点喂食,强制早睡,催婚催生的亲妈妈?

     

或许“为你好”的背后确实是绵绵密密的母爱,但却否定了孩子自我判断的能力,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受。这样的沟通,是单向、以控制为目的,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说服和要求,往往只会让对方想要逃离。

    
图片来源于电影《囧妈》
 

传统中国式家庭崇尚父母的权威,孩子长到多大还是得听从父母,这样才是孝顺,而父母在与儿女沟通的时候也往往是教导的语气,常会说一句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”。

 

这样的文化很难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尊重,有界限感的交流方式,自然也容易造成冲突。

  

历史悠久:互相胶着的“共生”家庭


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,“好的家庭,一定要有界限感”。很多人会疑惑,父母和孩子之间还需要讲界限感?毕竟说姐亲妈就质问过:“你跟我还要有界限?”

 

中国式父母自然地将儿女看作自己的延伸和附属,倾向于把孩子的过去,现在和未来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
这样的家庭关系在中国随处可见。即使儿女已经成年,父母也还是不愿放手,认为孩子多大都是自己的宝宝,一边辛苦地付出,一边埋冤孩子不领情;而长期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,难以独立,一边依赖,一边嫌弃。


于是在不知不觉中,陷入互相胶着的共生关系。若要探究这种家庭关系的源头,还得从历史说起。


图片来源于《贫民张大嘴的幸福生活》


中国文化起源于大河文明,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,财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的,重大决定往往以家族利益为重,由族长做主。国家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,君为君父,臣为臣子,后为国母,官为父母官,兵为子弟兵。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个部分,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,人际关系以血缘为纽带。

 

这样的形式下,一来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没有边界感,大家都只是家里的一份子,互相之间是依附的关系。二来个人幸福为家族利益让位,族长父辈对小辈成员的行为有约束管教的权力,对他们的未来有决定的权力。

 

延续至今一个很明显的有趣现象就是,一有机会,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争相询问你的生活情况,有没有对象,什么时候生娃,工资多少等等,甚至替代你的父母对你进行管教。

 

因为在她们的观念里,你是家庭中的一员,而她又是你的长辈,所以她就有权过问你的事情,丝毫不会觉得不妥。

       
图片来源于百度

 

然而时代改变,80往后的新一代,成长于商品经济和互联网的影响下。商品经济重视私有财产和契约精神,互联网讲求开放,平等和分享。


他们的思维较之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差异,往往不再认同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,于是冲突就会体现在家庭关系中,或者说,这些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反映了时代转型的阵痛。

 

 

生存绝技:改变沟通方式

 

所以,你家爸妈对你的全方位鞭笞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有历史渊源,有时代痛点的。你生在新时代,可他们不是,与其哭诉自己遭到的无情压迫,不如想想怎么跨越时代,建立桥梁。

 

其实吐槽归吐槽,每个孩子心底里都期待能和父母有啥说啥,沟通无障碍;每一个对孩子气急败坏的父母,心底里也都期待孩子能信任自己,和自己坦诚地谈心。

 

长假还望不到头,想要在剩下的日子里和家人和谐共处,不如学习一项新的生存技能——与父母沟通!

 
图片来源于电视剧《小欢喜》
 

很多年轻人跟客户沟通,跟朋友沟通,甚至跟线上陌生人沟通,张口就来无比顺溜,可唯独不会跟爸妈沟通。

 

大家都知道,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,面对不同的对象,会自然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。

 

而一般关系越远,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会越理性,而关系越近则会越感性。而这就导致我们在和最亲近的家人沟通时,往往会陷入简单的情绪发泄。

 

“你就是喜欢管我,烦不烦”,或者“你怎么一点都不乖,白养你了”等等,与其说是沟通,不如说是发泄。

       维吉尼亚·萨提亚 Virginia Satir (1916-1988),

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

 

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,把这样的沟通称为“指责型沟通模式”,这种沟通多是攻击和批判,意在控制他人,或是习惯性的反对。而这种带有情绪的指责型沟通很容易引起争吵。


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减少指责,减少带有情绪发泄性质的沟通。


图片来源于百度

 

直接客观地指出事情本身会比指责有效很多,也更容易被接受。比如“我晚睡是上班加班养成的习惯,睡早了睡不着,我会改变作息的”,而不是“你烦不烦啊,我晚睡惯了我能怎么办?”

 

先不主动挑起争吵,接下来的一步就是“听”。我们说到沟通,往往会强调“说”,其实“说”的前提是“听”,是去理解对方。

 

马歇尔·卢森堡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中特别指出了倾听的重要性,不仅要听对方在说什么,更重要的,是抛弃主观臆断,觉察对方话语中表达的情感、需求和期待。 


马歇尔·卢森堡(1934-2015)
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
 

哪怕我们听到了爸妈指责性的话语,也要主动去倾听那背后隐藏的情感表达。“我好辛苦,我希望你多帮我做些家务”或是“你总是晚睡,我担心你的身体”等等。

 

劈头盖脸地被骂了,先做一个深呼吸,别急着反驳,思考一下父母真实的需求,理解父母背后的意思。深度倾听会起到一种“共情”的效果,让对方感觉到被重视,被信任,从而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。

       
网络流传的《长假家庭生存指南》图片来自百度
 

最后,即使一个没忍住,还是吵了起来,也别过分懊恼,你还有最后一次抢救机会,就是认错!心理学研究表明,一句恰到好处的“对不起,我错了”,能缓解90%的人际压力。

 

当然不是说不管三七二十一,不管谁对谁错认就是了,那恐怕你心里也不好受,认错也会认得毫无诚意。


 


但是有你的错,别为了下不来台就打死不认,最后伤了和气还伤了爸妈的心,最难过的还是你,不是吗?所以主动认错,给爸妈一个拥抱,保证再大的火气也瞬间熄灭。 


好的家庭关系不争对错,全家人开心最重要。毕竟这次你争赢了,也没人给你发奖杯,对不对?


 

总之,爸妈和儿女各退一步,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,倾听儿女独立的需求,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,把时间更多地花在自己身上,充实生活,而不是控制孩子。

 

而儿女们也该主动去理解父母,与其抱着“三观不同不相为谋”的心态,指责父母思想落后,不如更多地去了解他们、理解他们的不易,多倾听、少反驳,有机会多给父母普及一些新观念,主动引导、搭建沟通的桥梁。


图片来源于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


所以,趁着这难得的空闲,别整日卧床坐等长蘑菇,在家多做些家务,和爸妈谈谈心,爸妈要是太固执,那你就迈出第一步。

 

毕竟此时,那些因为封城,或是因为抗击病毒而无法回家的人们,最羡慕的,就是你能和家人相处啊。


参考资料:

电影:《囧妈》

纪录片:《人生第一次》

综艺节目:《我家那闺女》

视频:《中国式亲子关系调查报告》,《和父母,家庭相处有困难?我们来聊聊中国式父母》

实用心理学 《中国式家庭,90%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》

马歇尔·卢森堡《非暴力沟通》


欢迎分享到朋友圈

作者: Astrid,精英说作者,英国小硕,懂的不太多,用心看世界。精英说是全球精英、留学生的聚集地。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,这里有留学新知、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,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。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(ID: elitestalk)。

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“转载”二字,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,违者必究。


LOVE IS| 精英说专场派对第二弹

一周线上CP活动,闪亮来袭!


即使被疫情限制住了拥抱爱情的脚步

在人海茫茫的网络世界,在云端的那头

也有一个与你心心相惜的人

期待和你谈谈彼此的故事

海归学霸、青年才俊、名校女神线上碰撞

共同完成7天打卡的神秘任务

仿佛在线养宠物,占据你的空闲

顺便收获爱情


快来扫描下方二维码

并在后台回复“一周CP”报名吧!





海外留学、文化、生活,尽在精英说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